9月2日 - 9月4日 溫哥華市中心及

遷徙之後

工藝在生活中扮演著什麼常人未曾注意的重要角色?除了視覺之外,是否還蘊含著值得討論的價值美學?從移民遷徙以及多元文化的主題下,又有甚麼全新的視角看待工藝的不同面貌?

加拿大和台灣同樣都是以移民為主要族群的社會,遷徙及人口移動後的文化、藝術及生活的轉變,對彼此而言都是一個極具探討價值的重要議題;工藝做為一個連結族群、技藝、文化、社會,甚至是自然環境與倫理價值的載體,即成為一個思考人類遷徙與文化交匯之後演變的代表形式。

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合作,「遷徙之後」預計邀請六位台灣工藝藝術家,於活動現場展示他們的工藝品創作,親自分享作品背後的創作理念與文化意涵。透過展覽與解說,期望傳遞工藝品在視覺之外,所蘊含的文化論述與社會美學;藉由與當地藝術家與多元族群的交流,進行跨文化對話,也讓我們能有機會從更深入的角度,欣賞台灣工藝所散發的獨特之美。

九月二日 - 四日
展覽 : SFU Segal Building 500 Granville St
作坊: 700 Granville St @ Robson

合作單位

纏花

  • 重要傳統工藝保存
  • 纏花藝術的技法傳承和創作背後,牽動著文化倫理的核心價值觀
  • 加拿大族群多元,在不同文化中亦有同樣傳遞幸福感與祝福的工藝展現

纏花是流傳在臺灣民間的一種傳統手工藝,結合了剪紙、纏繞與刺繡的技術。這項藝術形式因區域不同在閩南地區稱為「春仔花」,在客家稱「纏花」,在金門一帶又稱之為「吉花」。這些不同的稱呼和地域間的文化差異展現了臺灣多樣性豐富的文化倫理。

春仔花一般用於吉慶場合,尤其在傳統婚嫁中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富有祝福的美好寓意,象徵著幸福和吉祥。這種傳統手工藝不僅展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代表了臺灣相當具特色的民俗工藝,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而在加拿大原住民文化中會將甜草(Sweetgrass)編成辮子狀,其中亦富含祝福與心靈療癒的意義。

陳惠美老師在纏花藝術的技法傳承和創作背後,牽動著文化倫理的核心價值觀。她將文化倫理融入創作中,為這項藝術賦予更深遠的意義。透過纏花的製作過程,傳統的禮儀、家族情感和喜慶節慶在細緻的纏花中得以呈現,同時也促使這些價值觀在當代得以傳承和發展。

纏花藝術不僅代表著臺灣民間的藝術創作和美學,更是文化倫理的實踐體現。通過傳統工藝的創作與傳承,凝聚了臺灣文化多樣性與深厚的傳統價值觀,成為連結過去和現在,並將其傳承給後代的重要紐帶。

陳惠美

民國39年,工藝師陳惠美於宜蘭羅東誕生,原從事皮革工藝,後遇恩師謝陳愛玉阿嬤,學習閩南春仔花技法。二十年來,她不僅專研客家纏花、金門吉花等不同系統技藝,更將其巧妙融合、創新演繹,形成獨特的個人纏花藝術風格,成為其終生志業。

陳惠美多次於全台舉辦個展、授課,並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更與時尚設計師合作,將纏花推向國際舞台。她致力於推廣和保存纏花技藝,成為台灣纏花學習者的指導者,並於109年獲文化部認證為重要傳統工藝「纏花」的保存者。

陳惠美結合南北春仔花與客家纏花技法,編制出「四工」:工料、工具、工法、工序,並命名各項技法及組件,建立了台灣纏花的基本教學內容與分級標準。纏花是台灣傳統手工藝,地域稱呼有差異。春仔花常用於吉慶場合,尤其是傳統婚嫁禮俗中,象徵美好祝福,展現深厚文化底蘊。

細膩的技藝與生活禮儀緊密相連,呈現庶民生活美學,她融會傳統技法、展現臺灣文化特色,以及將傳統技藝注入現代創意,成為閩南與客家文化代表性手工技藝的典範。

藝術家分享

SFU Segal Building, 500 Granville St

九月三日

4:00 PM - 4:45 PM

工作坊

700 Granville St

九月二日

12:30 PM - 1:15 PM

九月三日

12:30 PM - 1:15 PM

九月四日

12:00 PM - 12:45 PM

蠟染

  • 印尼傳統工藝蠟染與臺灣多元文化的交互影響
  • 同時擁有臺灣文化及印尼文化的移民二代透過工藝闡述當代的生活方式
  • 與加拿大印尼設計師透過工藝,結合流行時尚領域的對話

官美連老師是一位熱愛印尼傳統蠟染的工藝師,她在台灣以創意融合台灣文化元素於蠟染作品中。這種跨文化的融合不僅賦予蠟染作品獨特與有趣之處,同時也彰顯了不同文化間的尊重與包容。

她的創作成果不僅僅是個人藝術創造的表現,更是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官美連的作品連結印尼和台灣文化,讓觀眾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和文化的多樣性。這樣的融合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交流,同時也提升了社會成員對於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欣賞。然而這也呼應了在加拿大的印尼社區凝聚力量,將蠟染、飲食、皮影戲、傳統歌舞…等文化,在當代社會展現族裔交融後的嶄新樣貌。

這種融合不僅在藝術領域產生影響,同樣對社會美學層面帶來更多益處。官美連的跨文化蠟染藝術展現了不同文化間的融合與共融,豐富了台灣多元社會的價值觀和美學體驗。透過這樣的交流和創新,我們將在這個多元社會中學會彼此尊重、包容和欣賞,形成更加融洽的社會氛圍,並進一步推動文化交流的豐富發展。官美連老師的蠟染藝術成就展現了傳統工藝與台灣文化的交融,為多元社會帶來豐富的意義與價值。

官美連

印尼蠟染的發展並不僅限於傳統形式。在殖民時期,荷蘭人對印尼進行殖民統治,將印尼蠟染帶回歐洲,並將其視為一種奢侈品。這種藝術隨後在歐洲傳播,成為歐洲和其他地區的時尚和藝術元素。然而,印尼蠟染始終保持其本土特色,並在後來的時代中得到了重新評價和重視。

官美連是一位對蠟染藝術熱愛的工藝師。她在印尼的家人從事布料買賣和製作的事業,從小耳濡目染讓她對蠟染服飾情有獨鍾。儘管家裡的衣服生意曾經中斷,但在臺灣,家人的支持使得她仍然能在業餘時間繼續從事她所熱愛的蠟染創作。

官美連對布料特性瞭若指掌,蠟染圖案會依據印尼各區的民俗風情而有所不同。她特別深愛雅加達地區的蠟染服飾,因為色彩較為鮮豔,風格較為活潑,並符合官美連女士自己的個性氛圍。

官美連曾與女兒劉玉珍一起前往印尼東爪哇,尋求專業人士的指導,學習更深入的蠟染知識和技術。在她的創作中,也融入了具有臺灣文化的符號,試圖展現臺灣與印尼文化的交融與變化。這樣的創作探索使得她的蠟染作品更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

藝術家分享

SFU Segal Building, 500 Granville St

九月二日

2:45 PM - 3:30 PM

九月三日

11:30 am - 12:15 pm

工作坊

700 Granville St

九月二日

6:00 PM - 6:30 PM

九月三日

6:00 PM - 6:30 PM

九月四日

4:15 PM - 4:45 PM

捲紙

  • 越南傳統工藝與臺灣文化的相互影響與共榮
  • 新移民對移居國的社會貢獻
  • 透過在台灣生活的越南新住民以工藝填補在加拿大的越南社區與對當今越南的記憶斷層

阮雪老師作為一位工藝師,充滿著熱情和創意,來到台灣展開傳統捲紙藝術的跨文化融合之旅。在新的生活與文化環境中,將捲紙藝術與台灣文化進行美妙的交流和融合。阮雪老師對當地的元素和主題充滿好奇心和敏銳度,她巧妙地融入捲紙畫中,展現著自己獨特的跨文化身份和生活經驗。早期在加拿大生活的越南移民多是難民,與現今越南時局呈現歷史記憶的落差,透過阮雪老師的作品能銜接彼此來自同樣母文化的家鄉情感。

充滿活力的阮雪老師積極參與台灣社區的文化活動,透過捲紙藝術,她引領著社鄰之間情感的交流與互動,讓社區熱鬧而凝聚。而且,她用心回饋台灣社會,在移民署協助翻譯溝通的工作中,展現著她不僅是一位工藝師,更是社會美學的行動者。

這樣的結合充分展現了傳統工藝與社會美學的完美融合,為台灣注入了新的藝術活力和文化光彩。阮雪的熱情與創意,不僅豐富了傳統工藝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更啟發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和文化的傳承。她的努力帶動著社會美學的潮流,讓人們在藝術和文化的海洋中感受到無窮的愉悅和心靈的寧靜。

阮雪

在法國殖民統治下,越南捲紙藝術持續保留了其悠久的傳統文化。當時的捲紙藝術家在抵抗外來影響的同時,仍堅持傳統技藝的傳承。他們以捲紙畫表達越南的歷史、宗教和日常生活,並將佛教元素等本土文化融入作品中。這樣的堅持使得越南捲紙藝術能夠在殖民統治時期繼續流傳並保持其獨特性。

然而,這樣的傳統藝術隨著阮雪被帶到台灣,捲紙藝術開始經歷一些變化。她置身於新的生活與文化環境,希望在異鄉找到自己的認同感。這也促使捲紙藝術與台灣文化進行交流和融合。阮雪作為工藝師,將當地元素和主題納入捲紙畫中,展示自己的跨文化身份和生活經驗。同時,她積極參與台灣社區的文化活動,透過捲紙藝術連結社鄰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此外,阮雪在移民署協助翻譯溝通的工作中,以自身之力回饋台灣社會。

這些行動使捲紙藝術更具多樣性和包容性,同時反映了阮雪在新環境中尋求共生共榮的努力。她的努力不僅豐富了台灣的文化多樣性,也彰顯了捲紙藝術的適應性和活力。阮雪的個人經歷和作品成為一個生動的例子,展示了藝術在文化交流和社會變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藝術家分享

SFU Segal Building, 500 Granville St

九月三日

2:45 PM - 3:30 PM

工作坊

700 Granville St

九月二日

3:45 PM - 4:30 PM

九月三日

1:45 PM - 2:15 PM

九月四日

2:30 PM - 3:15 PM

藺草編

  • 藺編傳統工藝與在地化產業發展
  • 透過藺草編傳統工藝成為社會互動和凝聚力的媒介
  • 傳統編織工藝的文化身份意義

藺草編織工藝在當代已演化成更多元的生活方式。雖然仍然保留著古老的傳統技術與文化意涵,但藺編工藝師們積極嘗試將當地人文與生活美學融入創作中,使作品更具現代風格。如今,藺草編織作品不僅限於傳統的帽子和蓆,還創造出更多樣化的作品,例如設計獨特的家飾品、時尚配件和生活用品。

這種融合讓藺草編織工藝成為了更富有創意與時尚感的生活元素,並吸引了更廣泛的市場與受眾。同時,這種演化也使藺草編織與現代社會更加契合,讓這項傳統工藝在當代繼續蓬勃發展。藺草編織的文化象徵也成為苑裡地區的驕傲,透過融合與交流,不僅在當地社區中得到尊重與欣賞,更在多元社會中推廣了台灣文化的獨特魅力,並成為文化傳承的代表之一。這樣的融合讓藺草編織工藝在現代的生活中扮演著更重要、更有價值的角色。編織在不同族裔中有其文化身份傳承的意義,以部分加拿大原住民來說利用樹皮編織的帽子,承載著原住民族群的歷史、價值觀和精神信念。

而藺草編織工藝在苑裡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傳承。婦女們將自然的藺草運用得熟練而巧妙,創造出各式各樣的作品,如帽子和蓆,散發著獨特的藺草香氣。這些編織作品不僅僅是技術的展現,更象徵著對自然與生活的美學追求。在日治時期,苑裡藺草編織成為台灣的重要出口產品,展現了台灣文化的獨特魅力。如今,藺草編織工藝在現代得以融合當地人文與生活美學,創造出更多樣化的作品,並成為了當代的生活方式。這種跨文化的融合不僅讓藺草編織在多元社會中得到尊重與欣賞,更豐富了文化交流的內涵,成為文化傳承的代表之一。

無形文化資產工藝師:

劉彩雲
吳彩卿
吳淑芬
陳阿治
蔡金蘭
蔡月鳳
彭秀霞
溫雪雲

臺灣手藺 x 台灣藺草學會 - 林宥均

苑裡藺草編織工藝最早見於清雍正五年時的文獻。由獨特的氣候與環境孕育出台灣特有品種「三角藺草」為原料,與當地平埔族道卡斯族和閩、客族群經過百年文化交融而成的在地手編產業。母女相承的藺編技法編出了銷售奇蹟,在日治時期成為全台僅次於糖跟稻米的第三大出口產品。當地苑裡的婦女為了維持家計幾乎都從事藺草帽蓆編織,而家家戶戶瀰漫著藺草香也成為苑裡子弟對家鄉共同的回憶。

但隨著工業化的興起,便宜的塑膠製品漸漸地取代傳統手工產業,大部分的藺編婦女迫於生計漸漸地轉往工廠或其他行業工作,藺編產業逐漸凋零沒落。十幾年前,苑裡在地居民為將此項珍貴的藺編工藝保存下來,居民們自組了「台灣藺草學會」,主要致力於保存及推廣藺編工藝,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已有數十位藺編工藝師重拾當年的技藝,並成立了工藝品牌「臺灣手藺」!

「臺灣手藺」以「手感體驗、延續傳統、創新設計」做為發展藺編品牌的核心理念,使現代人體會傳統工藝所散發出的天然材質之美,從而將藺編工藝帶入現代生活體現的樸實文化。並進一步藉由藺編文化的創新轉型與行銷,傳達對最具台灣本土特色的藺草原生力的支持與期待,以重新建立藺草的產業生態體系,使藺草產業能夠有新的發展契機。

藝術家分享

SFU Segal Building, 500 Granville St

九月二日

4:00 pm - 4:45 pm

九月四日

11:30 AM - 12:15 PM

工作坊

700 Granville St

九月二日

1:45 PM - 2:15 PM

九月三日

2:45 PM - 3:15 PM

九月四日

1:00 PM - 1:30 PM

無形文化資產工藝師

吳淑芬
溫雪雲
劉彩雲
陳阿治

竹編

  • 解構傳統竹工藝的複雜邏輯,轉化成親近生活的美學工藝
  • 以竹工藝的經濟價值支持竹生態系統的環境保護
  • 探索台灣與加拿大面對工藝與環境倫理之間的關係

蔡惠婷老師不僅繼承了傳統竹藝技術,更巧妙地將台南特有的人文與生活美學融入竹藝創作。她善用竹藤製作各式作品,如籃子、燈罩、家具等,兼具現代需求和竹藝的美感。她的創作方式將傳統工藝拆解重組,符合現代生活需求,讓竹藝緊密融合當代文化。蔡老師的努力不僅豐富了台南的文化遺產,也在社會美學層面帶來益處,推動竹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加拿大的傳統工藝發展過程中,自然素材的取得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永續使用是加拿大社會價值目標,同時這也體現了對自然環境倫理的尊重。

在傳統工藝的創作中,工藝師們融入當地的人文與生活美學,賦予作品獨特的地方風情與文化特色。這樣的融合不僅豐富了文化遺產,更增進了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賞。自然素材工藝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不僅體現在實用性和美學上,更凸顯了人與自然、人與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繫。這樣的交流與創新,形成了更加融洽的社會氛圍,並豐富了文化交流的內涵。

蔡惠婷

在日治時期,政府在關廟和竹山建立竹編研習所,促成台灣竹藝從生活用品轉向產業化。然而,大約在1956年,塑膠產品湧入市場,影響了關廟的竹編產業,迫使其轉向籐加工。基於竹編基礎,關廟籐家具產業興起。

工藝師蔡惠婷創辦「竹曰工坊」,來自台南並深耕當地。她深入關廟和龍崎,研究台南竹藝師莫永崇、翁明輝、盧靖枝等作品,探訪當地阿公阿嬤的竹編工藝,強調工藝教育以宣揚台南竹藝文化。她認為編織需邏輯,思維清晰即可編出美麗竹器;剖竹則需要準確控制剖竹刀,影響成品美感和承重。對竹藝師而言,剖竹是最難的,因竹篾寬厚長影響成品。竹編設計始於材料處理。她主張「老物新用」,將傳統材料轉化為現代用途,如將魚簍改造成包款、蓋子變咖啡漏。工藝可解現代問題,因需求不因時光流逝而減少,而是可以不同方式應用。

工藝是文化和歷史的體現,即使需求改變,功能和技法仍可適用於當代。她的探索突顯工藝的多樣應用,強調工藝在現代的重要性。

藝術家分享

SFU Segal Building, 500 Granville St

九月三日

1:30 PM - 2:15 PM

工作坊

700 Granville St

九月二日

2:45 PM - 3:15 PM

九月三日

3:45 PM - 4:30 PM

九月四日

3:30 PM - 4:00 PM

輪傘草纖維編織

  • 透過傳統工藝傳達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臍帶關係
  • 以臺灣原住民文化與世界原住民文化產生交流及對話
  • 透過向當地人學習探索對未來工藝創作的想像

在古老而遙遠的時代,原住民部落展現出其深厚的知識和適應能力,以因應遷徙帶來的不同區域自然環境變遷。他們代代相傳的智慧,結合傳統的生活方式、技術和文化,確保能在新的生活環境中建立起可持續的生活模式。這種知識傳承在遷徙至不同區域時尤為核心,原住民展現出對適應性住居的獨特洞察力,根據地理條件建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住居。

伊麥老師與夥伴們採集自然素材的纖維應用,尤其著墨於輪傘草生活工藝品的延續,而輪傘草是阿美族女性編織草蓆的重要素材。與此同時,加拿大原住民也會在生活用具和祭祀等場合運用像樹皮等天然素材。部落在遼闊的加拿大土地上遷徙,文化逐漸流變,而此次跨越太平洋的臺灣原住民族能否透過工藝的對話,表達彼此的生活和文化呢?這次交流將是一個有趣的機會,讓不同文化間的精華交融,互相啟發。

伊麥 · 阿蹦

在部落,當客人到訪時,我們會說”maro’(請坐請坐)”;回到阿嬤家,阿嬤會說”kamaro’ 是你坐這裡”;對於年輕人回家的時候,”kamaro’an”的意思是,就在這裡住下來吧,不要再離開了。

“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沒有人或動物在附近,它發出的聲音仍然算數嗎?” 來自阿美族的伊麥和她的夥伴們紀錄著古老的阿美族編織物件,然後繼續在手中編織。

伊麥說,以前做過各種調查,包括樂舞、部落內最後一個茅草屋,也紀錄歌謠,並想要學習弦樂或琵琶,這樣可以將古老的旋律記錄下來,因為不唱的話就會遺忘。她一直對海洋充滿好奇,蘭嶼是航海的地方,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移動路徑和規範,世界觀與海洋觀是相互連結的。大島的阿美族是海岸的人,他們的詞彙裡包含潮汐、月亮、以及觀星,卻沒有遠航的概念。

每個族群的世界觀都是這樣來的。有一天,阿公對伊麥說,海是流動的,但文字寫下來就停住了,要用身體參與其中,而不只是紀錄。於是她開始釀酒和編織 。

“Kamaro’an”不只是一個品牌,是這一群人與自然、過去和未來之間的連結,是一個穩定而踏實的關係。

藝術家分享

SFU Segal Building, 500 Granville St

九月二日

1:30 PM - 2:15 PM

九月四日

3:30 pm - 4:15 pm

工作坊

700 Granville St

九月二日

5:00 PM - 5:30 PM

九月三日

5:00 PM - 5:30 PM

九月四日

1:45 PM - 2:15 PM

合作單位

訂閱活動訊息

接收即時通知與更多服務

與我們連絡

表演 / 攤商 / 贊助合作機會

溫哥華台灣文化節非常感謝能夠在海岸薩利希人馬斯琴族、史戈米殊族和特斯利沃圖族代代相傳且未曾退讓的土地上發生。原住民族對土地的守護使眾人有幸能於此聚集,我們為此感激並將致力於與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在尊重其表述的基礎上共同合作,實踐富有意義的文化對話及和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