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ies of Indonesian Community in Tangkang
11:00 am – 7:00 pm | 9月3日 | 固蘭湖街600段
11:00 am – 7:00 pm | 9月4日 | 固蘭湖街600段
11:00 am – 6:00 pm | 9月5日 | 固蘭湖街600段
東港,在地人也稱為Tangkáng,是台灣南方一座歷史悠久,以王爺信仰聞名四海的港口城鎮,自大航海時代的戎克船貿易集貨地,今日成為坐擁上千艘遠洋與沿近海漁船的漁業重鎮,「東港三寶:黑鮪魚、櫻花蝦、油魚子」描繪這裡的產業生態。四百年的歷史如同許多亞洲的港埠城鎮,原住民、殖民者、移民與移工文化在此競爭、聚合出多元且獨特的海洋記憶。
九零年代起,台灣開始引進東南亞船員,印尼船員成為漁業的主要勞動力,東港與其他漁業大港,撐起了台灣漁業世界名列前茅的榮景。在東港的港口附近,隨處可見南島面孔、印尼語交談、外文招牌,以及新住民開設的小吃店的風味餐,這些都是東港人不陌生的感官體驗。從船上的古蘭經讀聚會開始,近二十年的歲月至今,東港印尼船員不僅建造了自己的清真寺,由船員創辦的自治組織FOSPI(Forum Silaturahmi Pelaut Indonesia,東港印尼海員同鄉聯誼會),也連結起不同原鄉,但同樣為了生活與夢想在台灣打拼的超過2500名印尼船員。
FOSPI名稱中的「西拉圖拉米」(Silaturahmi),源自阿拉伯文,意為「連結情誼與維繫關係」,這個在地化的伊斯蘭概念,已超越宗教框限,普及於印尼人的日常生活。因此,我們將此概念作為展覽主標,呼應FOSPI建造社群的精神—船員在異鄉彼此扶持互助、包容差異,學習與在地社會互動。即便多數船員因為海上作業與契約期限不定期流動,但對於共享與共好的展望,仍透過不同世代的船員傳承延續,身體力行「西拉圖拉米」的精神。
今日的東港,漁工建造的清真寺與廟宇和教堂和平共存,熱鬧的廟會遶境中,有印尼特有的音樂節奏伴行;工作之餘,船員以吉他歌唱身處異鄉的漂泊;他們也常用船隻修繕剩下的漆料,在漁船上彩繪生活格言來相互鼓勵。席地而坐的日常宴席上,薑絲魚湯、生魚片佐芥末醬油等台灣風味料理,是許多船員返鄉後回憶台灣的滋味。每年八月,印尼船員在整補漁具、拍賣漁獲的碼頭上,搭起了慶祝母國獨立紀念日的活動牌樓,在飄揚的紅白旗下,展現為自由奮鬥的生命力。
「西拉圖拉米」是東港印尼船員建造社群的實踐,台灣在全球化與人口遷徙的變遷下,與時俱進形成的多元文化場景,也是這群異鄉人在台灣的共生故事。
藝文工作者,自由撰稿人,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2012年起從事音樂、影像的跨國藝術計劃策劃。2017年起,從事印尼萬隆進行社會運動與藝術行動之田野調查,此後,持續以獨立研究者/藝文工作者身份進入不同田野領域,透過書寫與藝文策展,拓展台灣與馬來群島、南島(原住民)的議題和藝術連結。
2019年起共同發起Trans/Voices Project(2019-至今),關注印尼移工的藝文實踐與社群建造,隔年發起「與移工共寫/創計畫:疫情內外的身體敘事」,探索與紀錄移工在疫情下的另類敘事。2022年進駐屏東東港,與印尼船員社群共同協作藝術創作。相關著作有阿美族口述文學報導《Radiw no‘Orip 那個用歌說故事的人》(2021)、合編出版《歌自遠方來:印尼移工歌謠採集與場景書寫2021》。
台灣最具規模的印尼船員自治社群,由屏東東港的印尼船員創立的自治組織。FOSPI旗下共12個地緣性社團,船員分布於東港溪出海口與小琉球等數個漁港,共計超過2500名。
2004至2005年,一群東港印尼船員在船上發起了古蘭讀經聚會,之後,船員開始在港邊租房子,作為祈禱室與聚會所,FOSPI在此一時期正式成立。2018年,「東港清真寺」正式落成,船員自發買下鎮上一棟透天厝改建而成由印尼,成為台灣第一座由外籍船員自立募款建造的清真寺。FOSPI除了為船員提供爭議調解、勞資紛爭處置、傷亡扶助、休憩互助等社會服務,近年也發展出社區巡守隊,活躍於外籍船員權益的倡議行動,扮演在地方團體、NGO與政府組織之間協商溝通的跨文化橋樑。
© 2022 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