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 - 9月4日 溫哥華市中心及

社區表演

策展團隊的話

「我是來錯地方了嗎?怎麼台上不是台灣人?」
「非裔音樂家的現場演奏、捷克裔演員的站立喜劇,這跟台灣有什麼關係?」
「香港人唱粵語歌,這哪是台灣文化?」

【跨族裔共同策展】造就了這樣「看不懂的台灣文化節」。

其實策展過程就好像畫自畫像一樣,目光在鏡中的自己與畫中的自己間來回擺盪,有時候越畫反而越疑惑。我們不停地發問:台灣文化究竟是什麼?我們的活動作為一個加拿大的節慶,為這裡帶來了什麼?

台灣文化節是為了使加拿大的多元社會更加成熟,我們嚮往於創造機會,與不同社區討論那些我們都在意的議題,打破族裔間的牆。因此,我們主動邀請各族裔社區用藝術與台灣文化對話,也號召台灣社區藉由演出呼應策展主題。

曾住在台灣的 handwash 是溫哥華的新移民,他以嘻哈樂抒發海外離散的香港人如何在台、加兩個多元環境裡看待自己;站立喜劇由捷克、智利及中國背景的演員們攜手,重現加拿大雜揉東、西方文化的日常風景;台裔小提琴家蘇恩聖則以台灣民謠呼應多幅自畫像人物的故事。

台灣文化節,像不像加拿大? 一塊可以真正包容多元的土地。

節目介紹

蘇恩聖, Mark Jackson, Oliver Kabalisa, & 王玓瓅

走動的旋律

「為什麼音樂不能走進人群?」這是學習古典音樂的蘇恩聖心中的疑問。

今年夏天,蘇恩聖將邀請三位音樂人 Mark、Deely 和 Oliver 一同將悠揚的旋律帶到大街上,然而這四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將如何透過音樂訴說屬於他們的故事呢?

她,雖然是成員中唯一的女性,但總能在音樂殿堂中自信地展現自己的才華,初次踏出戶外彈奏小提琴的勇氣令人讚嘆!他,平日是鐵路經理,但一旦揚起琴弦,音符瞬間如窗外風景一般清晰。他,隨家人逃難來到加拿大,途中不得不放棄所愛,但他堅信新家園會成為守護心愛家人的堡壘。他,繼承來自台灣父母關懷慈愛的精神,以「走動的旋律」為名,用音樂撫慰那些渴望被接納的心靈。

四位音樂人聚集一堂,宛如多元文化的縮影,就像加拿大社會中不同文化共榮,音樂破除隔閡,旋律在每個人心中流動,為生活帶來更多正面能量。

More

蘇恩聖於2003年自台灣移居加拿大,現擔任溫哥華West Coast Symphony和Ensemble Harmonia小提琴手。他深受音樂的感染力啟發,反思著「聽眾需要到音樂廳才能欣賞演奏嗎?」。

數年前,他成為Burnaby Hospital的義工,在小提琴的伴奏下以「走動的旋律」撫慰家屬和病患。他選擇了特定的曲目,如在老人院演奏四十至七十年代的老歌,在蒙特婁兒童安寧病房演奏迪士尼卡通歌曲為小朋友加油,也在悼念原住民寄宿學校受害者時演奏相關的音樂,以此鼓舞勇敢的人們。蘇聖恩透過這樣的音樂演奏以音樂的神奇力量,激勵著人們身心靈的康復和蛻變,同時啟發著每個人的內在力量和成長潛能。

Mark Jackson 在威爾弗里德·洛瑞爾大學攻讀音樂副修,目前擔任溫哥華愛樂樂團的主席和首席中提琴手,同時也是溫哥華和諧樂團的成員,並擔任西岸交響樂團的董事和成員。馬克演奏的中提琴是世界知名製琴師 Hiroshi Iizuka 於2009年的作品。除音樂事業外,馬克也在鐵路行業擔任經理。

Oliver Kabalisa,以其別名Kablis聞名,是一位獨立音樂人,他情感豐富的旋律和複雜的吉他彈奏創造了深刻的音樂體驗。Kablis在利比亞出生和成長,年輕時就在音樂中尋找慰藉,透過吉他的琴弦宣洩情感。擅長製作輕鬆音樂,他將隱藏在心中的情感如畫般編織在音樂創作裡,邀請聽眾踏上一場自我探索和反思的療癒之旅。

他的音樂成為那些在內心深處尋找安慰的人的庇護所,與那些珍視脆弱和藝術真實性的人產生共鳴。Kablis從生活的微妙時刻獲得靈感,他深情的歌詞和觸動靈魂的旋律捕捉到人類經驗的本質,超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作為一名獨立音樂人,Kablis充分發揮創意,讓他的音樂自然多變,不受外界壓力的約束。他珍惜表達自己最深的思想和情感的自由,與觀眾建立真正而親密的聯繫。

Deely 二十幾歲時從台灣啟程,踏上她嶄新的人生旅途。如今,她與一位傑出的大提琴手共結連理,攜手編織幸福的生活。他們在西岸交響樂團和 Harmonia 弦樂團中,展現卓越的音樂才華,成為這兩個樂團中的重要成員。在過去幾年中,他們也活躍於溫哥華台灣文化節。除了對管弦樂的熱愛外,Deely 同樣在室內樂中表現出濃厚的情感,展現她對多種音樂風格的深刻探索和欣賞。

九月三日

Granville 700

12:00 PM - 12:30 PM

1:30 PM - 2:00 PM

3:00 PM - 3:30 PM

九月四日

Granville 700

11:00 AM - 11:30 AM

12:30 PM - 1:00 PM

2:00 PM - 2:30 PM

蘇恩聖 & Mat Holmstrom

色彩與旋律

加拿大畫家 Mat 善於從大自然中尋找繪畫靈感,傾聽山林、花草和鳥獸的細語,將其幻化成他畫布上的色彩,或在陶土上塑造形體。一幅自畫像為他打開心中的故事,藉此傳達與自然間的神秘連結。小提琴家 蘇恩聖從母胎開始就接觸古典音樂,善良是他對抗挫折的堅韌防護,曾在台灣成長的他始終懷念家鄉,而加拿大則成為他對生命和社會熱愛的滋養之地。當台灣民謠遇上加拿大的寫意風景,交織出浪漫情懷,讓夏日午後的我們在無限色彩與旋律中尋覓愜意。

這兩位藝術家的創作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精髓,讓人感受來自大自然和不同文化的啟發和美好。他們的作品和音樂成為文化交流的橋樑,讓我們在藝術的海洋中遨遊,並尊重與欣賞來自各地的價值觀和觀點。

More

蘇恩聖於 2003 年自台灣移居加拿大,現擔任溫哥華西岸交響樂團(West Coast Symphony) 和Harmonia 弦樂團小提琴手。他深受音樂的感染力啟發,反思著「聽眾需要到音樂廳才能欣賞演奏嗎?」。

數年前,他成為本拿比醫院(Burnaby Hospital) 的義工,在小提琴的伴奏下以「走動的旋律」撫慰家屬和病患。他選擇了特定的曲目,如在老人院演奏四十至七十年代的老歌,在蒙特婁兒童安寧病房演奏迪士尼卡通歌曲為小朋友加油,也在悼念原住民寄宿學校受害者時演奏相關的音樂,以此鼓舞勇敢的人們,疫情間,蘇恩聖幫六十位受困在家裡的長者所畫的《給疫情的一封信 a letter to Covid 》系列畫作搭配小提琴配樂。

蘇聖恩透過這樣的音樂演奏以音樂的神奇力量,激勵著人們身心靈的康復和蛻變,同時啟發著每個人的內在力量和成長潛能。

Mat Holmstrom是一位居住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的藝術家。

他出生於班夫,成長於亞伯達省的小型法語社區博蒙特,而後有機會前往紐約、倫敦、巴黎和舊金山等主要藝術中心,這些經歷讓Holmstrom對藝術和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像大衛·霍克尼、傑克·薛德波特、戈登·史密斯、馬克·夏卡爾、巴勃羅·畢卡索等藝術家都激發了Holmstrom豐富的創造力。

Holmstrom的作品探索多樣化的主題,包括歷史、自然、流行文化、象徵、人的境況和抽象思維。豐富的色彩調色盤和表現力十足的形狀和質感層次賦予他的作品動態的特性。陶瓷雕塑、雕刻陶器和繪畫是他主要使用的媒材。他參加了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許多聯展和個展,作品被收藏於北美各地的私人收藏中。

從所就讀亞伯達藝術與設計學院和麥克尤恩大學畢業後,他搬到了溫哥華,繼續致力於發展個人的藝術哲學和實踐。他目前經營著一個開放的藝術工作室,在Shadbolt藝術中心指導兒童和成年人的藝術活動,並曾在East Side Arts Society的董事會任職多年,協助協調Studio 101計劃,該計劃的目的在支持溫哥華市區內的多樣性和引人入勝的藝術體驗。

九月二日

Pancouver 舞台- 溫哥華美術館廣場

4:30 PM - 5:30 PM

handwash

過去控制未來

加拿大文化不就是多種族裔傳統雜揉而出的嗎?

加拿大和台灣是兩個一直以來都擁有多元文化的國家。在公車或街道上,同時聽見多種語言並不是一件奇怪的事。這些語言在音樂裡則造就了豐沛的情感力量,時刻提醒著我們:無論走得多遠,我始終會是我。今年,台灣文化節與 Jade Music Fest 共同合作,邀請這位以多語言創作的音樂人和我們分享他的故事。

透過音樂,handwash 將闡述他遷徙、離散於海外以及尋找歸屬的故事:從他身處在香港的老家,對未來感到迷茫;到他在溫哥華的新家,身份認同成為日常的挑戰與掙扎。請一起聆聽 handwash 與他的樂團追逐夢想的現在式。

本節目與 Jade Music Fest 合作呈現。

More

handwash 是一位在香港成長,現定居溫哥華的音樂人。他活躍在溫哥華多個音樂演出場合及場域,例如社區表演、音樂節、餐廳及酒吧等等。他的作品經常涉獵不同議題,例如男性特質如何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冥想對其個人成長及音樂創作的作用,以及海外離散香港人的身份認同等。

handwash 這個名字來自衣服標籤上的手洗標誌。他認為音樂與穿著一樣都是非常個人的選擇。他希望讓聽眾感受到他對音樂的執著,同時了解到 Hip-hop 所注重的個人獨特性。

正如眾多他所喜愛的 Hip-hop 和 R&B 藝術家一樣,handwash 經常從跳舞、日常生活等不同領域獲取靈感,亞洲的身份背景及語言則令他更加與眾不同。

九月二日

Pancouver 舞台- 溫哥華美術館廣場

1:30 PM - 2:15 PM

Kamui

武士魂之道

本節目得到本拿比日系博物館的全力支持。

當荷蘭人佔領台灣時,他們與許多不同的民族貿易,包含日本人。他們之間一項主要的貿易產品是鹿皮,因為日本人會使用鹿皮製作武士盔甲的內裡。

這些歷史關係至今仍對我們產生影響。全球化開闢了更多的貿易選擇,也為我們彼此的文化創造分享的機會。在 2017 年與日本的對話中,我們意識到日本和台灣不僅在過去有著巨大的聯繫,而且對民主有著同樣的熱情和熱愛。我們珍視與日本社區長久的友誼。

今年,我們將迎接一團武士藝術家來到台灣文化節的舞台。就讓我們一起回顧過去,追溯歷史,看看文化如何塑造今日的我們吧!

這團武士藝術家從日本遠道而來,他們的表演將令您瞠目結舌!憑藉著他們以藝術分享武術、演藝和武士道文化的經驗,這絕對是一場將帶您走入另一個世界,令人為之驚嘆的演出。

More

Kamui 是愛努族對神的稱呼,而他們則是一個融合了形式之美、演藝之美和武術之美的武士道藝術團體。他們主要在國際演出,如美國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歐洲佛羅倫斯佩格拉劇院和舊宮(意大利)、艾米塔吉博物館 (俄羅斯)、杜拜亞曼尼酒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波蘭的Blue Note爵士俱樂部等。

Kamui 於 2012 年創立了屬於自己的武士法「剱伎道」,在日本和其他國家如:義大利、波蘭、捷克、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美國,提供道場體驗教授劍術。Kamui 還於 2017 年參與製作一部名為「日本鑽石之路」的短片,旨在振興福島。

近年,Kamui 與前巴西足球運動員小羅納度、法國演員傑哈德巴狄厄等海外名人合作,向他們傳授武士道。

領軍人物島口哲朗於 2018 年 10 月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獲得 Consonanze 大獎,成為首位獲得此大獎的亞洲藝術家。2019 年 10 月,被任命為會津若松市和福島縣的旅遊大使。他在昆汀・塔倫提諾的電影《追殺比爾》中負責編排刀劍打鬥場景並指導演員。(他還在電影中飾演黑道幫派 「瘋狂88」中的 MIKI )。島口創立了社團「武士準則」,並以文化交流、藝術推廣、人才培養及地方振興這四大理念與各企業合作。

Kamui 是日本唯一一個以藝術形式向世界宣揚日本 「武士」文化的「武士藝術家」團體。

九月四日

Pancouver 舞台- 溫哥華美術館廣場

2:30 PM - 3:15 PM

李若麟

月夜

月夜是一首穿梭在等待與幻想之間的舞蹈:

我等著大同電鍋煮飯的空檔,讓想像力穿梭在抽象或平行的時空。

那些平常不被言說的情感,在這虛幻的空間被放大,有時探索著對於美好事物的衝動和渴望、有時感受著對彼岸的思念。

那些想像似乎都很真實,但說白了,我只是和所有肚子餓了的人一樣,量好水與米的比例、按下電鍋的開關並等待生米煮成熟飯的那一刻。 感受著最家常的那一種美好。

感謝什麼實驗室(WhatLab)在 2022 年十月支持了月夜的首演;
感謝關子嫣(Dumb Instrument Dance)在 2023 年五月的亞洲文化節給了月夜再次演出的機會;也非常感謝溫哥華台灣文化節給了我這個機會,能再次表演這首對於我來說非常特別的作品。能在這個舞台表演對於稱台灣與溫哥華為家的我來說真是感到榮幸。

More

李若麟,生於台灣彰化,從小喜歡跳舞,曾參與宜蘭的蘭陽舞團和湸泧舞團,十三歲時與母親越洋來到溫哥華就讀蘭理藝術學校。 2021 年畢業於溫哥華的摩德斯當代舞訓練計畫,喜愛當地舞蹈家社群的藝術環境,也受到很多前輩啟發,感恩於一路走來貴人為伴。

舞蹈對於若麟,是一扇自己和他人溝通的窗口。透過想像力和肢體的探索,舞蹈讓他更了解心中難以言說的情緒以及抽象卻似現實的幻象。對她而言,能將最喜歡的事作為自己的職業生涯,非常幸福。

九月三日

Pancouver 舞台- 溫哥華美術館廣場

12:30 PM - 1:30 PM

天舞舞蹈工作室

舞光飛揚

溫哥華台灣文化節在 2021 年的主題是「與南韓對話」。韓流近年席捲全球,而且似乎沒有停止的跡象。韓國流行舞蹈憑藉著富記憶點的旋律、令人驚豔的視覺效果與有趣的舞步跨越了語言的障礙,展現出他們在文化傳播的影響力。

天舞舞蹈工作室將在今年重返溫哥華台灣文化節表現他們的精彩才華及舞蹈。讓我們跟著你最喜歡的韓國流行音樂起舞,學習幾個新的舞蹈動作,或者沈迷於中式風格的演出。一起透過音樂與舞蹈,享受在文化與舞台的饗宴吧!

More

天舞舞蹈工作室(Flying Dance Studios, FDS) 由編舞老師 YingYing Wang 在 2007 年創立,成為第一個在溫哥華教授韓國流行舞蹈 (KPOP) 和中國流行舞蹈 (CPOP) 的學校,學生與校友曾回到亞洲成功獲選為練習生,並得到出道的機會。天舞舞蹈工作室提供嘻哈、街頭爵士、popping、locking、現代舞、芭蕾舞等舞風教學,社群平台也擁有數百萬追蹤與觀看流量。

YingYing 老師是一位相當有才華的編舞者,曾為多位藝人編舞。2019年,她創立了加拿大第一個中國裔女子團體,並為首支MV編舞。

九月三日

Pancouver 舞台- 溫哥華美術館廣場

3:30 PM - 4:30 PM

Kapa Arkieh

南島音樂西遊——南島台灣原住民的音樂旅程

本節目與 Jade Music Fest 合作呈現。

跟隨充滿活力的阿美族孩子 Kapa Arkieh,展開一場震撼人心的冒險,他將踏上令人屏息的追尋之路,揭示西方生活與他所珍愛的部落之間令人著迷的連結。準備好沉浸在傳統台灣原住民舞蹈的韻律中,它們充滿生氣的能量將回盪在你的靈魂深處。讓 Kapa 以其母語所唱的迷人旋律,將你帶到一個充滿魅力與和諧的境地。
這絕不是一趟普通的旅程!一連串令人振奮的相遇,每一步都是在你眼前展現文化的萬花筒,令你的感官為之眩目,激起無窮的好奇。Kapa 的道路與來自地球各個角落的多元傳統、風俗和奇觀交織在一起,見證人類的豐富多彩。

了解更多

Kapa Arkieh 是屬於台灣阿美族的南島語族原住民。年幼時,他隨家人自台灣移民到加拿大溫哥華,在這裡磨練了自己的音樂才能。他 2018 年在上海音樂節 See Music Shanghai 中獲得最佳新人獎,並因在《Dead Man Switch》中的表現獲得了2個 Leo 獎,還在溫哥華亞洲影展上獲頒最佳演出。他透過音樂和藝術作品持續提升自己對原住民文化的認識與關注。

九月三日

Pancouver 舞台- 溫哥華美術館廣場

5:00 PM - 6:00 PM

Theatre As A Second Language (TSL)

來自台灣的那些故事

有沒有那麼一個故事,在你聽到/說出的那一刻,人生就變得不同?

普通人如何從自己身上找到有價值的故事?如何成為一個好的故事講者?

以「真人,真事,真簡潔」為創作理念的 The Flame Storytelling,是由加拿大著名演員/編劇/導演 Deborah Williams 經多年舞台經驗總結而成的故事創作方式,從 2009 年以來幫助無數素人創作及表演自己的故事。2019 年開始,Theatre As A Second Language (TSL) 劇團開始將這個創作方式介紹給溫哥華本地非英語母語的創作者,並由此而製作了多語言版本的故事分享會。2023年初,由 TSL 劇團和台灣「清華大學馬來西亞國際志工團」以及 「趴趴走阿姨 Podcast」 聯合舉辦線上故事創作工作坊,將這個源於加拿大的創作方式介紹給了台灣的學子和藝文人士。從這個工作坊中,誕生了很多好故事,將在今年台灣文化節上和大家見面。

現場將介紹 FLAME Storytelling 的創作原則與方法,並由來自於溫哥華和台灣的創作者以現場或者線上的方式分享他們親身經歷的小故事。

“再大的事也可以只是一個故事,再小的事也會成為一個好故事。”

讓我們一起來探索故事的奧秘。也許今天之後,你心裡的那個故事,就發芽了呢!

了解更多

清華大學馬來西亞國際志工團

趴趴走阿姨 Podcast

Theatre As A Second Language (TSL)

故事講者
小美, 璦翎, 秋柳, 亮語, 新新, 北川

九月四日

ANNEX

11:00 AM - 1:00 PM

Andy Canete, Greta Lin, & Lukas Purm

誰在開玩笑?喜劇之夜@TAIWANfest

移民和自我認識對於加拿大來說就像笑話和幽默感對於喜劇一樣,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誰在開玩笑?喜劇之夜@TAIWANfest 將呈現三位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加拿大喜劇演員,為觀眾們帶來一小時的直播娛樂活動。他們將融合個人的成長故事以及豐富的文化傳統來帶給大家新的視角。

和我們一起放鬆,慶祝這些獨特的聲音吧!這些討論著傳統和家庭動態的坦率而有趣的聲音告訴我們:笑聲不僅僅是最好的良藥,它更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了解更多

出生於智利的 Andy Canete 是一位出色的喜劇演員與表演藝術家,以其在溫哥華喜劇節 JFL Northwest 及廣播電台天狼星XM (Sirius XM) 中的表演而成名。他廣受好評的獨角戲講述了他的成長經歷。 Andy 是一個幽默而坦率的說故事者,並廣泛地在北美各地巡迴演出。在《死侍2》、《保姆俱樂部》等許多電影中,您可能也看過他的演出。

Greta Lin 是一位居住在溫哥華的加拿大中國裔喜劇演員。她的喜劇作品受到嚴格的中國式教育和移民身份所帶來的文化洞察力的啟發。作為喜劇界嶄露頭角的新生演員,Greta 最近於 2023 年溫哥華喜劇節 Just For Laughs 和喜劇節目《溫哥華喜劇 YVR Funny》第二季中登場演出。

主持人 Lukas Purm 出生於捷克家庭,是兩兄弟中的弟弟。在中世紀的管教和東方哲學的影響下成長,他以風趣幽默的方式以及對人性的好奇心來吸引觀眾,在巴黎和溫哥華藝穗節主舞台的個人秀都備受好評。 Lukas 還在 2022 年贏得了 @StoryStoryLie 比賽。此外,他也在固蘭湖島的即興表演中心擔任製片人和喜劇主持人。

九月三日

Pancouver 舞台- 溫哥華美術館廣場

6:30 PM - 7:30 PM

Diederik van Dijk (Dutch cellist) with Sammy Chien (VJ)

荷蘭大提琴家 Diederik van Dijk 和影像騎師簡上翔

本節目與 BC 荷蘭文化協會合作呈現。

加拿大荷蘭裔大提琴家 Diederik van Dijk 和加拿大台裔影像藝術家 Sammy Chien 將在台灣文化節上跨界共演!

文化、音樂和視覺藝術的融合!Diederik 的音樂背景和豐富經驗使他擁有出色的舞台表現,這次和本地多媒體藝術家 Sammy Chien 的合作更會為你帶來一場感官盛宴!

了解更多

Diederik van Dijk 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大提琴演奏家,其演奏範疇橫跨了不同時代的音樂類型。他既拉奏巴洛克風格,也演奏現代大提琴。目前他主要以大提琴家活躍在舞台上,但在不久的將來,他還將開始彈奏電吉他。近期,他曾與 18 世紀管弦樂團、Les Muffatti、Insomnio、烏特勒支新愛樂樂團、Metropole Orkest、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樂團以及荷蘭歌劇院合作演出。

簡上翔 Sammy Chien 是一位加拿大台灣移民、一位亞裔酷兒藝術家,一位在電影、聲音藝術、新媒體、表演、運動和精神實踐方面屢獲殊榮的跨學科藝術家、導演、表演者、研究員和導師。他參與超過 500 個合作計畫,也曾在加拿大、西歐和亞洲展出,包括龐畢度中心藝術中心(巴黎)和國家大劇院(北京),並與數位表演先驅 Troika Ranch 以及王家衛的電影攝影師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合作。簡上翔也時常與社會代表性不足的社群共同行動,並曾出現在 Discorder、Keedan、CBC Arts 和 BenQ 等雜誌、電視和廣告中。

Sammy 目前正在主持一個舞蹈研究計畫「We Were One」和媒體藝術節目「迴融Ritual-Spective」,均由加拿大藝術委員會和BC藝術委員會資助。 Sammy 是 Isadora 的官方講師、MotionDAO 的成員/理事會以及屢獲殊榮的跨學科藝術集體/設計團隊 Chimerik 的藝術總監。

九月二日

Pancouver 舞台- 溫哥華美術館廣場

6:00 PM - 7:00 PM

竹聲越南

多元文化的和諧是台灣和加拿大的核心。奠基於我們在「與對話亞洲」系列中建立的友誼,我們再次邀請這些表演者重回台灣文化節的舞台。在舞蹈、音樂中,文化將更容易被理與欣賞,無需翻譯!

音樂家們運用九種以上獨特的竹製樂器進行獨奏和和聲,東南亞文化遺產協會 (SEACHS) 的舞者則將在竹聲音樂的伴奏下表演東南亞豐富多彩的舞蹈。

了解更多

Khac Chi Bamboo Music 是一個越南音樂家團體,他們曾巡迴世界,包含台灣、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芬蘭、比利時和美國。

九月四日

Pancouver 舞台- 溫哥華美術館廣場

11:30 AM - 12:30 PM

溫哥華沖繩太鼓

太鼓之舞

自從與日本對話,台灣文化節和當地日本社區便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台灣和加拿大都是多元化的社會,不斷地變化並學習如何與各族裔共同生活。在文化節的舞台上,我們就能看到不同文化的奇妙交融。

一定要來看看這群總是帶來無限能量和優雅的舞者們,隨著日本沖繩的傳統鼓聲載歌載舞!他們將表演沖繩鼓舞(Eisa)和傳統琉球舞(Ryukyu buyo),來和溫哥華沖繩太鼓一起歡呼吧!

了解更多

溫哥華沖繩太鼓近二十年來一直在眾多節日、慈善活動和周年紀念活動中進行表演。該團體的目標是推廣和保護沖繩風格的鼓舞 Eisa,並分享沖繩的文化遺產。成員們來自不同時代,與大家分享草根民間藝術,希望藉過鼓點與和諧的舞蹈傳遞沖繩精神。

九月二日

Pancouver 舞台- 溫哥華美術館廣場

12:00 PM - 1:00 PM

活得漂亮:廖偉廉&丁銳靈

本節目與 Jade Music Fest 合作呈現。

「容許每一種聲音存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匯聚在此,相互學習,造就一番加拿大的獨特景象。」華語音樂節 Jade Music Fest 為加拿大擁有華語背景的音樂人,打造一個有韌性的藝術家社群,讓他們在重拾母語的路上獲得彼此的支持。

台灣文化節與其共同合作呈現多組華語音樂人,呼應自畫像主題,鼓勵移民社區為自己的獨特身分而驕傲。廖偉廉與丁銳靈雙人組合將帶來一系列混雜中英文的流行民謠,並藉由中國流行金曲向 M-pop 致敬。

了解更多

廖偉廉是一位擁有使命要改變世界的音樂家。10年前,他突然失去了左耳90%的聽力。這個創傷使他下定決心一生致力於音樂。他的聲音既強烈又細膩,他的歌曲創作融合了約翰.藍儂的心靈、約翰.梅爾的聰慧和鮑勃.迪倫的勇氣。他擔綱製作了自己的三張專輯,並累計近200場演出。他的新歌《活著(海洋之歌)Alive (The Ocean Song)》最近被溫哥華 Daily Hive Vancouver 報導,並累積了181,000次觀看。

丁銳靈

九月四日

Pancouver 舞台- 溫哥華美術館廣場

1:00 PM - 2:00 PM

dj_tobias

老派電音

DJ 文化在荷蘭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從地下音樂到在國際音樂界崛起,電子音樂不斷躍進,並且總是對新的音樂理解和詮釋抱有開放態度。

DJ Tobias 在台灣文化節上回歸老派風格!大家一起聽聽經驗豐富的溫哥華荷蘭裔 DJ 和科技文化策展人的全黑膠 DJ 演出,並感受他帶來的迷幻氛圍吧!

了解更多

dj_tobias,又名tobias c. van Veen,作為一名聲音藝術家和 DJ,透過表演和裝置探索Resistance 和 Riddim 曲風。自 1993 年開始從事黑膠唱片 DJ 生涯,tobias 的風格以未來 techno 和 house 的剪切和非線性混音風格為特色,從底特律的非洲未來主義聲音到 21 世紀的極簡、電子和迴響電音。

來自加拿大西海岸的 Tobias,是電子音樂節 New Forms Festival 的創始策展人、蒙特婁藝術與科技協會 (SAT) 的前策展人,也是結合表演和媒體藝術的地下活動的早期發起者。作為加拿大持續發展的科技文化之關鍵人物,他曾與 Tim Hecker、dub gnostic、Cobblestone Jazz、Sutekh、Kit Clayton 和 Loscil 等人合作,並曾在 Laïka、SAT 與 Colin the Mole 和 DJ Fishead 一起駐場演出。

Tobias 與 Tomas Phillips、Katherine Kline、Martijn Comes、Matthijs Vincent Kouw 和 Richard Chartier 合作發行了六張實驗電子音樂專輯,他是廠牌 IO SOUND [iosound.ca] 的外部總監。目前,他作為 DARKViBE THERAPY 和 Birdcage Radio 的成員在Twitch 擔任 DJ,其中包含與洛杉磯 @djproBEN 的雙人組合,並在 Garden City Electronic Music Society [gcems.ca] 董事會任職。dj_tobias擁有麥吉爾大學哲學和傳播研究博士學位,他是列剋星敦圖書公司 [afrofuturiststudies.org] 的《非洲未來主義研究與思辨藝術》系列編輯。

九月三日

Pancouver 舞台- 溫哥華美術館廣場

2:00 PM - 3:00 PM

Sarah McLachlan School of Music

SoM Jazz Band

SoM 爵士樂團由來自莎拉·克勞克蘭音樂學院(又名 SoM)的學生組成,他們是 10、11 和 12 年級的青少年,將演奏賀比‧漢考克 (Herbie Hancock) 、佛瑞迪‧賀巴德(Freddie Hubbard) 和 Dr. John 的音樂以及由樂團成員作曲、編曲的原創曲目。

了解更多

莎拉·克勞克蘭音樂學院 (SoM) 是一所非營利的社區音樂學校,透過位於溫哥華、素里和愛德蒙頓的校園為 1000 多名無法獲得平等服務的青少年提供免費音樂教育。基於財務和社交情感需求,所有參加 SoM 的學生都可以免費參與課程。

九月二日

Pancouver 舞台- 溫哥華美術館廣場

3:00 PM - 4:00 PM

訂閱活動訊息

接收即時通知與更多服務

與我們連絡

表演 / 攤商 / 贊助合作機會

溫哥華台灣文化節非常感謝能夠在海岸薩利希人馬斯琴族、史戈米殊族和特斯利沃圖族代代相傳且未曾退讓的土地上發生。原住民族對土地的守護使眾人有幸能於此聚集,我們為此感激並將致力於與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在尊重其表述的基礎上共同合作,實踐富有意義的文化對話及和解工程。